昨日,“三桶油”最后一家中國石化也公布了2021年半年業績。最終,“三桶油”以總盈利超1200億元,總產量超12億桶油當量,創近七年以來同期最好水平。
相比2020年疫情期間的虧損,這個數字是一個巨大的彈跳;而與疫情前的2015-2019年同期相比,也有大幅提升。
盤點三桶油上半年生產經營亮點。
一、增儲上產,上游盈利大幅提升
隨著國際油價回升,“三桶油”今年上半年在上游板塊收益頗豐,實現了增儲、增產、增效。
中石油
產量 7.35億桶,同比增3.5%
上半年,公司勘探與生產業務堅定不移實施資源戰略,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國內油氣勘探在重點盆地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和重要發現。公司持續優化油氣生產運行,實施老油田穩產,推進新區效益建產,國內油氣當量產量7.35億桶,同比增長3.5%;可銷售天然氣產量2.16萬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6.7%。勘探與生產業務實現經營利潤308.7億元。
鄂爾多斯盆地頁巖油
中石化
產量2.35億桶,同比增4.2%
在勘探方面,加大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重點盆地取得新發現,在塔里木盆地發現兩億噸級油氣區,在四川盆地探明千億方儲量大氣田,在渤海灣、四川和蘇北盆地陸相頁巖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在開發方面,加快油氣重點項目產能建設,推動天然氣規模上產、拓市增效,天然氣銷量和市場份額穩步提高。
上半年實現油氣當量產量2.35億桶、同比增長4.2%,天然氣產量5826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13.7%。上游板塊盈利大幅改善,實現經營收益62億元。
中海油
產量2.78億桶,同比增7.9%
從產量上看,中國海油上半年油氣增產超過預期,公司上半年油氣凈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278.1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增長7.9%。其中,中國海域及陸上凈產量達192.8百萬桶油當量,同比上升10.8%。國內原油同比增產184萬噸,增量占全國原油增量的78%,成為油氣增儲上產主力軍。通過推進重點產能建設項目,實現“深海一號”大氣田、曹妃甸6-4油田等6個項目安全投產。特別是“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的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實現了從300米水深向1500米水深的歷史性跨越。
投產后的“深海一號”大氣田
從儲量上看,中國海油持續加大國內油氣勘探力度,油氣勘探成果豐碩。上半年,共獲得9個勘探發現,成功評價14個含油氣構造。在渤海,高效評價墾利10-2構造,探明地質儲量近億噸;在南海,寶島21-1構造測試獲高產氣流,初步展現千億方天然氣儲量規模前景。這一系列大中型油氣田的勘探發現,為我國油氣生產夯實了儲量資源基礎,進一步增強了油氣資源保障能力。
二、集體布局新能源業務
在碳中和背景下,除了傳統的油氣主業以外,“三桶油”開始加速推進新能源業務布局。 中國石油表示,積極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整體工作安排,組織編制“雙碳”目標行動計劃,持續開展放空天然氣回收,加快新能源項目的實施落地,積極探索碳封存基地建設,加大對 CO2 回收利用和運輸技術研究,推進“屋頂光伏”試點、規劃“零碳”庫站轉型,在下半年業務展望中提出“推進光伏加油站、充換電站、加氫站、綜合能源服務站建設”。 中國石化表示,上半年“優化終端網絡布局,加快‘油氣氫電服’綜合加能站建設,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光伏建筑一體化加油站建成投運”,在業務展望中指出要“進一步優化終端網絡布局,鞏固提升網絡優勢;持續推進油非互促、線上線下融合,積極推動”油氣氫電服“綜合加能站建設,加快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 中國海油今年上半年完成“雙碳”實施方案編制,并完善“十四五”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同時,先后成立有限公司新能源部和碳中和研究所,積極推進國內海上首個CO2 封存示范工程,發行全國首單CCER(國家核證碳減排量)碳中和服務信托。此外,中國海油堅持推動海上油田綠色生產。今年4月,我國首個海上油田群岸電改造項目完成全部電力動力平臺的海上安裝,這是世界海上油田交流輸電電壓最高、規模最大岸電項目。
圖為秦皇島32-6電力動力平臺組塊安裝
未來,中國海油將聚焦“雙碳”目標,實施綠色發展跨越工程,在抓好節能降耗減碳,打造“零碳石油”產業鏈的同時,加快培育新能源新產業,探索“風光發電+油氣產業”“風光發電+天然氣發電”“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推動綠色能源轉型再提速,產業結構從單一傳統油氣向綠色低碳能源體系轉變。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