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中,汽車供應鏈中的許多環節都曾面臨中斷,但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半導體短缺。半導體短缺導致汽車制造商從生產計劃中取消了數百萬輛汽車,損失了數千億美元的收入。
根據大多數評估,目前的芯片短缺仍是一個問題,但正在恢復的道路上。隨著2023年最后一個季度的臨近,汽車制造商停產的車輛越來越少。但目前的芯片短缺問題讓整個行業完全措手不及,這意味著下一次芯片短缺可能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隨時發生。汽車行業做好準備了嗎?
自 COVID-19 和隨之而來的全球汽車供應鏈問題爆發以來,芯片短缺對汽車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供應鏈分析機構 AutoForecast Solutions 的數據,半導體短缺迫使全球制造商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從生產計劃中除去近 1500 萬輛汽車。僅在 2021 年,汽車行業就因半導體短缺損失了約 2100 億美元。
芯片短缺不僅嚴重影響了汽車制造商,也導致了新車供應減少和價格飛漲。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至2020年間,新車消費價格指數僅上漲了0.47%,而之后三年半內飆升了22%。這促使許多消費者轉向購買二手車,其價格在此期間更是上漲了41.7%。
盡管從2023年開始芯片供應問題有所緩解,汽車制造商的產量仍受影響,僅在2023年上半年就減產了52.4萬輛。與前兩年相比雖然有所改善,但全年預計全球將減產超過200萬輛汽車,這一數字仍然顯著。
準時制生產方式
準時制(JIT)制造,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并在80年代流行,已成為汽車行業的標準操作模式。此模式的核心在于確保生產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從而避免生產過剩。
雖然在供應鏈穩定時,JIT模式帶來顯著效益,但一旦全球疫情導致工廠和航運中心關閉,這種缺乏儲備庫存的策略便使得整個生產線遭受重創。特別是在半導體制造領域,這種影響迅速加劇,進而使整個汽車供應鏈遭遇廣泛中斷。
地緣政治斗爭
2023 年 1 月,貿易沖突再次升溫,美國和歐盟宣布將阻止向中國出口允許中國公司生產先進半導體芯片的技術。在此之前五個月,美國通過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其中包括旨在激勵國內電動汽車(EV)零部件生產的大規模補貼和稅收減免。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是造成芯片短缺的原因之一。入侵前,烏克蘭生產了全球約一半的純化氖氣,這是制造半導體芯片的關鍵材料。該地區的沖突導致烏克蘭公司停產,嚴重影響了供應線。
半導體需求增加
隨著汽車制造商在每輛車中使用越來越多的半導體芯片,支持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載診斷和通信系統等新技術,以及替代傳統機械功能,半導體的需求急劇上升。
此外,電動汽車市場迅速擴大,其對芯片的需求是內燃機汽車的兩倍,導致全球范圍內半導體短缺,并迫使制造商減少芯片使用,增加等待時間。
自芯片短缺事件以來,汽車行業的半導體供應鏈經歷了顯著變化。芯片短缺揭示了穩定供應對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的重要性,并突出了供應鏈的脆弱性。
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大汽車公司開始與半導體提供商簽定大額合同以保障供應,例如,通用汽車(GM)與GlobalFoundries建立長期合作,Stellantis與多家半導體公司簽訂了總值112億美元的合同。同時,部件制造商如博格華納(BorgWarner)和博世也采取措施擴展合作或購買資產,加強芯片供應安全。
此外,面對國際供應鏈不確定性,許多公司轉向國內生產,以避免政治和貿易政策風險。《通貨膨脹削減法》通過后,聯邦政府為在國內生產半導體的企業提供了大量補貼,進一步推動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白宮宣布,多家公司已計劃在美國半導體制造領域投資達1,660億美元。
同時,一些公司開始放棄準時制生產方式(JIT),轉而通過增加庫存和采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改善供應鏈管理和預測制造需求,以應對未來可能的生產挑戰。例如,豐田在增加半導體庫存方面采取了措施,以減輕潛在的生產影響。整體而言,這一系列措施反映出行業對增強供應鏈韌性的集中努力。
汽車行業的制造商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需要重新思考半導體供應鏈。各公司已采取措施,如與生產商簽訂大額合同以增加芯片庫存,轉向國內生產商以減少供應鏈中的潛在變數。這些變化和其他變化應有助于將未來生產或物流中斷的影響降至最低。
即便如此,半導體供應鏈仍然有著制造商無法控制的因素。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可能會導致更多的政策和法規出臺,迫使公司對供應鏈進行重大調整。
電動汽車行業的爆炸式增長可能會導致需求超越現有產能,尤其是在制造商仍在努力應對當前的芯片短缺情況時。由于制造商急于確保半導體供應,他們可能會裁減那些未能滿足合同要求的芯片供應,進一步降低了半導體供應鏈的未來靈活性。
上次短缺不僅突顯了半導體在現代汽車工業中的至關重要性,也揭示了導致供應鏈脆弱的多個因素。這些持續存在的因素,加上新興的挑戰,警醒汽車行業必須進一步加強芯片供應鏈的穩健性和適應性,以便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且不可預見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