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隨著以色列與伊朗達成全面停火協議,持續12天的中東緊張局勢顯著緩和,國際油價應聲暴跌——截至24日收盤,布倫特原油價格報67.14美元/桶,較前一日下跌6.1%;WTI原油收于64.37美元/桶,跌幅6.0%,兩大基準油價均回歸至5月中旬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前的水平,標志著此前市場擔憂的“地緣溢價”已完全出清。特朗普政府的最新表態為市場再添利好,其在社交媒體稱“中國可以繼續從伊朗買油,我希望他們也能從美國大量購買石油”。這一政策信號若落實,將形成“伊朗供應穩定+美國進口增量”的雙重保障,進一步平抑潤滑油基礎油及添加劑的采購成本。
基礎油價格下行周期為中下游企業創造成本優化空間
作為潤滑油生產的核心原材料,基礎油價格與原油市場呈現強關聯性,其近期顯著回落對產業鏈中下游產生積極影響。受原油價格波動及市場供需結構調整驅動,國內基礎油價格進入階段性下行通道,二類基礎油價格已接近2023年四季度形成的階段性低位區間。這種價格回調有效緩解了潤滑油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尤其對年采購量較大的市場主體而言,當前價格水平為其優化庫存管理提供了戰略窗口。行業專家指出,在價格筑底階段建立合理安全庫存,既能鎖定低成本原料,也可對沖未來可能出現的價格反彈風險,有助于穩定企業生產成本預期。
技術升級驅動行業結構性調整加速
盡管原材料成本壓力減輕,但行業技術創新進程并未放緩,反而在市場競爭與終端需求升級的雙重推動下持續深化。隨著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高性能潤滑油的需求顯著攀升,低揮發、長壽命等適應復雜工況的產品需求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國內領先潤滑油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在納米材料應用、添加劑配方優化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產品性能在高溫、高壓等極端工況下的表現顯著提升,逐步縮小與國際一流品牌的技術差距。值得關注的是,國產潤滑油品牌正憑借技術進步加速搶占中高端市場,推動行業競爭格局向技術驅動型轉變,這種趨勢在新能源汽車潤滑等新興領域表現尤為明顯,為國產替代進程注入新動力。
短期機遇與長期挑戰并存
盡管當前迎來采購黃金期,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并未完全解除。行業專家建議企業采取“分批建倉+期權對沖策略”,在補充現貨庫存的同時,通過遠期合約鎖定6-12個月原料成本。
從長遠看,“雙碳”目標正重塑潤滑油市場格局。目前,行業整體呈現成本壓力減輕、技術創新加速的發展態勢。終端用戶可結合設備工況合理安排采購計劃,充分利用當前市場機遇優化供應鏈成本,同時關注行業技術升級趨勢,為設備運行提供更高效的潤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