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即“國運”,中資港口運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逆全球化”挑戰的當下,多變的國際局勢正在推動中國海運事業進入全新的供應鏈安全與低碳轉型發展階段。
中遠海運港口在全球37個港口布局,如何確保港口設備穩定運行?國產替代正成為破局關鍵。統一潤滑油憑借高性能技術與低碳解決方案,用"小油品"捍衛"大安全",默默的保障著"港口重器"順暢運轉。
在巴拿馬科隆港,中遠海運港口的岸橋起重機正24小時不間斷作業。這些"鋼鐵巨人"的每個關節都需要特定型號的潤滑油維護,其中不少高端產品長期被國際巨頭壟斷。
目前,自動化程度最高的10個海外中資港口,大部分關鍵設備維護所需的潤滑產品依賴進口。更棘手的是,部分歐美制造商通過"原廠認證"壁壘,將潤滑油與設備維保條款捆綁,形成隱形的技術封鎖。
潤滑產品雖小,卻直接影響港口設備的MTBF(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在海外運營環境中,供應鏈中斷風險可能演變為運營安全危機。
面對這一困局,中資港口開始推進潤滑產品國產化替代。統一潤滑油作為國產三大潤滑油企業、低碳潤滑第一品牌,其技術突破為這一戰略提供了關鍵支撐。
國產替代不是簡單的產品替換,而是技術體系的升級。統一潤滑油通過"高性能+低碳"雙輪驅動,為中資港口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在技術層面,針對港口特有的高溫、高濕、高鹽的環境,統一潤滑油更好地保護關鍵部件。
在綠色轉型方面,統一推出的生物基潤滑系列正在改寫行業規則。
當前,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年造船產能達到6000萬載重噸,全球第一;海運量世界占比達到26%,全球第一。在地緣政治加劇供應鏈重構的今天,為確保中資港口的穩定運營,潤滑油已從普通的工業耗材升級為戰略物資。“潤滑油國家隊”統一石化的技術突圍,正在三個維度重塑行業格局:
供應鏈安全方面,國產化替代使中資港口將核心潤滑產品的庫存周轉周期從90天壓縮至45天,應急響應能力提升一倍,敏捷供應鏈保障了中遠海運旗下港口的正常運轉。
技術自主方面,統一已攻克了深海港口設備用的超高壓潤滑脂、極地港口用的-60℃低溫潤滑油等"卡脖子"技術。
行業觀察家指出,當國際物流樞紐的'關節'都用上中國潤滑方案時,我們的供應鏈安全才算真正筑牢。隨著RCEP等區域經貿協定的深入實施,統一潤滑油正伴隨中資港口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這個"隱形守護者"的故事證明:在新全球化時代,產業鏈每個環節的自主創新,都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