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潤滑油信息網(sinolub.com)發布《關稅沖擊波:美國潤滑油品牌在中國的“洗牌時刻”》,聚焦了外交部對美對華征收 104% 關稅的強硬回應,一時間,各界都在猜測這一貿易摩擦將如何影響我國潤滑油產業,美國此舉,會給潤滑油行業的基礎油和添加劑供應帶來怎樣的動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還是有意外的緩沖地帶?今天,就讓我們深入探尋其中奧秘。
業界人士認為,從潤滑油行業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美國此次關稅舉措對中國基礎油和添加劑進口格局的沖擊有限。目前,在基礎油和添加劑的供應體系中,除了極少量的合成油脂從美國進口外,中國市場的基礎油添加劑主要來源于東南亞地區的煉廠。
以 2024 年 3 月份的基礎油進口數據為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當月進口基礎油主要來自韓國、卡塔爾、新加坡等東南亞及中東地區國家。自韓國進口的基礎油達 8.54 萬噸,占 3 月進口總量的 44.05%;自卡塔爾進口 4.10 萬噸,占比 21.14%;自新加坡進口 3.49 萬噸,占 3 月進口量的 18.03% 。這清晰地表明,東南亞地區在我國基礎油進口來源中占據主導地位。長久以來,東南亞憑借豐富的石油儲量以及成熟的石油化工產業,成為我國潤滑油行業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地。加之其較低的人力成本,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潤滑油企業投資建廠,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潤滑油產業鏈中的供應地位。
反觀美國,在基礎油和添加劑的供應上,本就不是中國市場的主要依賴對象。所以,此次美國對華征收關稅,從進口源頭上看,對中國潤滑油行業基礎原料供應的直接影響并不顯著。這也意味著,中國潤滑油企業在基礎油和添加劑采購方面,不會因美國關稅政策而面臨供應短缺或成本大幅上漲的困境。不過,盡管行業整體受基礎原料進口影響不大,但仍需關注一些潛在的連鎖反應。例如,若美國后續針對潤滑油成品或相關下游產業進一步采取貿易限制措施,可能會間接影響國內潤滑油企業的市場布局和銷售策略。
業界人士表示,在全球貿易局勢復雜多變的當下,中國潤滑油行業在穩固現有東南亞供應渠道的同時,也應積極開拓其他潛在供應市場,持續提升供應鏈的韌性與抗風險能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貿易挑戰。 同時,國內企業也應借此契機,加大在基礎油和添加劑研發上的投入,推動相關技術的國產化進程,逐步降低對進口原料的依賴程度,從根本上增強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與自主可控能力。 而對于美國而言,其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不僅難以達成預期的經濟目標,反而可能會擾亂全球潤滑油產業鏈的正常運轉,損害自身在國際市場的聲譽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