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記者獲悉,中歐主要新能源車企6月18日在中國商務部舉行閉門會議,會上中歐車企一致反對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2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據企業反映,歐委會在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的反補貼調查中,索取中國電動汽車及電池企業生產經營、發展規劃、技術工藝、產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歐方搜集信息的種類、范圍、數量前所未有,遠超反補貼調查所需”。歐盟此舉被認為是借所謂“反補貼調查”之名,窺探中國技術內幕。
歐盟自2023年10月起抽取3家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展開反補貼調查;今年6月宣布按照各企業的“配合程度”,擬從7月4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從17.4%到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再加上現有10%的關稅,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最高48.1%的稅額。這一舉動引發中方強烈反對。《日經亞洲》20日稱,距離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新關稅生效還剩兩周時間,外界對于雙方能否達成和解、北京方面如何回應、以及力度充滿猜測。德國日前宣布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將訪問中國,德國經濟界人士呼吁他“充當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調解人,盡早解決貿易爭端”。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 資料圖。
“歐盟借反補貼調查之名,窺探中國車企技術內幕”
參加18日閉門會議的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與會的中方車企和行業協會代表均對歐盟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做法表達了強烈不滿,呼吁中國政府采取堅決反制措施,建議積極考慮對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提高暫定關稅。另據其他媒體報道,有4家中國車企和6家歐洲車企參加此次會議。有中國企業請求中國政府對歐方采取最嚴厲措施,建議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范圍內,針對自歐進口的大排量汽油車實施更高的暫定關稅,進口關稅最高可提升到25%,這也符合綠色低碳發展目標。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參加此次會議的歐洲車企也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希望中歐雙方盡快開啟談判,避免中歐貿易摩擦升級。中歐車企共同呼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基于規則的自由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會議上,中國車企還透露了歐盟濫用調查權,肆意擴大調查范圍,甚至窺探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內幕。例如,歐委會要求中國企業詳細提供電池原材料的構成,甚至精確到磷酸亞鐵鋰、石墨、銅、鋁等每項主要原材料使用量。
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20日被問及相關問題時表示,據企業反映,歐委會在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中,索取中國電動汽車及電池企業生產經營、發展規劃、技術工藝、產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比如要求中國企業詳細提供電池成分和配方,還要求企業提供電動汽車生產成本、所有電動汽車零部件和原材料逐筆采購信息、銷售渠道和定價方式、在歐客戶信息、供應鏈布局信息等。
“歐委會在調查過程中多次稱不合作就將面臨不利裁決結果,強制要求企業提供上述信息。在中國企業盡最大可能配合調查、提供信息后,歐委會仍無端指責中國企業未充分合作,對企業裁決懲罰性高額稅率。中國企業對此非常震驚和失望。”何亞東表示,歐方有關做法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罔顧世貿組織規則,破壞公平競爭,破壞全球綠色轉型和開放合作,對此中方堅決反對,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削弱了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對歐洲的信心,他們正在縮減其歐洲擴張計劃。”路透社稱,代表近1000家在歐中資企業的歐盟中國商會19日發布對30余家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和行業協會等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82%的受訪中國企業表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導致對歐投資信心下降;73%受訪企業表示,調查對其歐洲市場銷量產生負面影響。
歐洲緊盯“中國反制清單”
中歐車企此次閉門會議引發外媒關注。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德國汽車巨頭大眾集團證實出席了會議,但拒絕就討論內容發表評論。其他據稱參加會議的還有寶馬和保時捷等歐洲公司。
“中國企業要求將對自歐洲進口的大排量汽油車實施25%的關稅”尤其讓歐洲企業神經緊繃。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德國、英國和意大利的豪華汽車制造商可能面臨陷入中歐貿易交火的風險。近幾個月來,德國汽車制造商一直公開反對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他們希望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的談判能夠在歐盟提議的關稅生效之前避免貿易戰。
彭博社20日列出了“中國可能對歐盟關稅進行反制”的清單,包括食品、酒和汽車。《日經亞洲》稱,中國已經對自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和豬肉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幾乎所有出口到中國的歐洲白蘭地都是在法國生產的,在歐盟成員國中,西班牙向中國出口的豬肉最多。“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被認為是最積極推動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國家”,報道稱,“焦慮似乎正在歐洲蔓延,針對豬肉調查,西班牙表示希望有談判空間,并強調需要避免貿易戰”。
中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豬肉及豬副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何亞東20日表示,應國內產業申請,商務部依法于2024年6月17日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豬肉及豬副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和中國《反傾銷條例》,經初步調查確定傾銷成立且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自初裁后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調查結束后,商務部將作出終裁決定,符合有關規定的,可以征收反傾銷稅。
今年1月,中國商務部對自歐盟進口的相關白蘭地啟動反傾銷調查。有消息稱,中方將于8月份發布初步裁定。
德副總理訪華面臨“艱巨任務”
在中歐貿易爭端升級的背景下,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的中國之行被各界廣泛關注。
據德國經濟部官網介紹,哈貝克19日啟程前往韓國首爾和中國北京、上海、杭州進行為期5天的訪問,陪同他出行的還有德國聯邦議院成員和商業代表團。據報道,哈貝克的訪華行程將從21日開始。德國經濟部發言人稱,哈貝克訪華討論的主題將是“地緣政治形勢、雙邊經濟關系和其他全球挑戰”。
德國電視一臺稱,對于德國汽車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可怕的場景:布魯塞爾威脅要從7月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征收懲罰性關稅。德國汽車大佬們勃然大怒,聯邦政府也表明了明確反對的立場。這背后是對“中國報復”的普遍恐懼,最重要的是中國可能對原材料出口進行限制,從而使德國電動汽車變得更加昂貴和競爭力下降。報道稱,哈貝克訪華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與中方談判汽車關稅問題的實際責任不是由他承擔,而是由歐盟委員會承擔。哈貝克表示,汽車關稅問題“肯定會對這次訪問產生重大影響,盡管歐盟委員會正在牽頭并領導那里的談判”。
“哈貝克希望改善與中國的緊張關系”,“歐洲動態”網站20日稱,德國希望哈貝克的中國之行有助于緩解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哈貝克)訪問中國的時機再好不過了,”德國聯邦議院綠黨經濟政策發言人桑德拉·德澤告訴該媒體,“特別是由于北京和布魯塞爾之間的關稅爭端,我們現在應該使用所有可用的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