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報道,近日,荷蘭律師對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及子公司科慕提起集體訴訟,指控其在鹿特丹南部的一家工廠造成了數十年所謂的“永久化學物質”污染。
報道稱,這起由約2400人發起的訴訟是“永久化學物質”污染一事中的最新一起事件。原告律師Benedicte Ficq說:“原告指控杜邦/科慕公司從1962年至今,故意非法以全氟辛酸(PFOA)和六氟氧化丙烯二聚酸(GenX)污染空氣、土壤和地表水,從而危害公眾健康或危及生命。”
律師在一份聲明中稱:“這起訴訟的目的是讓檢察官辦公室展開刑事調查,追查1962年至今對排放負責的杜邦/科慕的實際管理人員。”
根據美國法庭文件,荷蘭調查節目《曾布拉》6月報道稱,杜邦公司經營了數十年的科慕工廠知道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正在污染荷蘭多德雷赫特及周邊地區。
PFAS始末
1938年,化學家羅伊·普朗克特(RoyJ.Plunkett)意外合成聚四氟乙烯,這種化合物極其穩定,耐高溫不易分解。并取得了專利。
1944年,杜邦公司將聚四氟乙烯制成了一種涂料,命名為特氟龍(Teflon)并注冊商標。
同年,杜邦公司開始生產,用在煎鍋上并迅速成為該公司最賺錢的流水線,3天入賬7000萬美金。
特氟龍雖好,但在合成的過程需要使用化學試劑全氟辛酸(PFOA)作為助劑,這是一種致癌物。上世紀50年代,杜邦向3M公司購買PFOA時,3M就建議將含有PFOA的廢棄物送到專業的化學處理廠。
然而,在每年超10億美元的巨額利潤面前,當時的杜邦選擇的是將數十噸PFOA粉末排入俄亥俄河,并將7100噸含有PFOA的淤泥直接堆在工廠旁的土地上,污染一直持續了50多年。
等到杜邦開始著手于處理這個爛攤子時,PFAS已經遍布全人類的血液了。
多次被起訴
事實上,杜邦、3M不止一次因為PFAS污染被起訴了。杜邦、3M曾于2019年、2020年、2022年分別被新罕布什爾州、密歇根州、加利福利亞州以PFAS污染問題起訴,并且被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含氟化學品”對公眾造成的損害。
今年6月,杜邦、科慕和科迪華達成了一項價值11.8億美元的協議,以解決約300家飲用水提供商對PFAS的投訴。一些私人機構也同時提起了訴訟。
6月,3M宣布同意支付一項和解金,金額在103億美元至125億美元之間,旨在解決數百起與PFAS有關的水污染索賠問題。
PFAS全氟類化合物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已經引起了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也越來越多的全氟類化合物將被納入或即將納入到法規的管控,全球許多國家都已經對PFAS進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