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國石化與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呼和浩特市簽署共同組建油氣勘探開發合資公司框架協議。按照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深化合作,進一步加大在內蒙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統籌推動保障能源安全和綠色低碳發展。
此次合作將為中國石化推進油氣增儲上產,提升能源供給保障;助力內蒙古實現儲采增長,提高油氣供應帶來重大利好。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化在內蒙古的布局,不僅僅在油氣,內蒙古的“魅力”,也不止于此。
01. 內蒙古油氣勘探再添“一桶油”
內蒙古地域遼闊,油氣資源豐富,據自然資源部今年發布的《2022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內蒙古探明石油儲量以12290.09萬噸位列全國第九,天然氣儲量以10115.94億立方米全國第四。但一直以來,內蒙古都不是油氣產量大省,2022年1-10月數據顯示,內蒙古原油產量僅129萬噸,與天津、新疆、黑龍江、陜西、山東等原油量動輒年產2000萬噸以上的產量大省(市)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內蒙古油氣資源集中于河套盆地與鄂爾多斯盆地,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河套盆地及外圍地區,海拉爾油田、二連油田、科爾沁油田 “控遞減”成效明顯,全區原油年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大牛地氣田、東勝氣田等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大,全區天然氣產量穩定在250億立方米以上。
中國石油、陜西延長石油兩家央、地國有企業擁有內蒙古多家油氣田的勘探開發權。今年6月,中國石油巴彥油田日產油達到2780噸,踏上年產100萬噸原油生產線,有望成為內蒙古西部首個年產量達百萬噸級的油田。在此之前,中國石油二連油田是內蒙古的最大油田,油氣年產量曾突破過100萬噸,但最近幾年出現下降。
內蒙古自治區在“ 十四五”油氣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加快油氣領域市場化進程,推進油氣礦業權市場化競爭出讓,推動勘查開采市場開放。此次,中國石化與內蒙古簽署共同組建油氣勘探開發合資公司框架協議,將為內蒙古實現儲采增長,提高油氣供應能力帶來重大利好。
02. 打造新能源北方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化在內蒙古的布局,不僅在油氣,“三新”領域(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似乎更有魅力。
除了石油天然氣,內蒙古還有“風光無限”,廣袤的草原擁有豐富的風力和光伏發電資源基礎,內蒙古制氫潛力巨大。
2021年,中石化提出要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去年9月,中國石化位于呼和浩特基地的新能源北方研究中心項目啟動,這個基地瞄準的正是這個領域——氫能、干熱巖、清潔煤化工。
烏海作為內蒙古三個氫經濟示范市之一,目前其制氫、儲氫、用氫等氫能源產業已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氫能發展模式。不久前,中國石化在烏海的第一個加氫站建立,每天能為當地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提供300公斤氫氣。
今年2月,中國石化在內蒙古的第一個綠氫示范工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風光融合綠氫示范項目正式啟動開工。項目投資25.88億元,將利用鄂爾多斯地區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發電直接制綠氫,年制綠氫3萬噸、綠氧24萬噸,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綠氫耦合煤化工項目。
除此之外,內蒙古煤化工產業龐大。2019年7月,中國石化與內蒙古簽署深化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指向煤制烯烴項目,合作利用當地煤炭資源,采用粉煤加壓氣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烴、烯烴聚合等技術,生產80萬噸/年聚乙烯、聚丙烯等產品。
2023年3月24日,中國石化又競得內蒙古自治區納林河巴彥柴達木井田煤炭探礦權。這是內蒙古首宗以化工原料用煤分類出讓的煤炭整裝井田礦業權,也是內蒙古目前市場化出讓的勘查面積最大、資源儲量最大、成交收益最高的煤炭礦業權。
未來,中國石化將在綠氫和綠氧替代部分煤制氫,綠氫耦合煤化工項目中做出更多嘗試,形成氫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產業新模式和發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