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對潤滑油原料(基礎油)進行精制國外主要用加氫法,國內有的裝置還用的是溶劑法。溶劑精制法就是用溶劑把不理想的成分分離出去。那么什么是潤滑油原料中的不理想成分呢?它主要指的是這兩類,一類是活性烴類化合物雜質,另一類是多環的芳香烴。潤滑油的一個重要特性是氧化安定性。前者的性質不穩定,容易氧化生成膠質、瀝青質,使潤滑油變質,影響機器的使用壽命;黏度和黏度指數是潤滑油質量重要規格指標,目的是保持潤滑油流動性,黏度隨溫度變化愈小愈好。而后者的黏度隨溫度的變化劇烈,高溫時黏度太小,低溫時黏度又太大,不利于使用。人們發現,潤滑油的理想組分與非理想組分混在一起,不可能用精餾分開。而有些溶劑的溶解能力是有選擇性的,對有些物質容易溶解,而對另一些物質就不容易溶解。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溶解方面有一個規律叫“相似相溶”,就是指結構相似的物質容易相互溶解。上述兩類對潤滑油來說不理想的成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的分子中都含有許多芳香環結構。按照相似相溶的原則,必須用結構相似的溶劑才能把它們除去。所以,在生產上常用在分子中具有環狀結構的易于回收的酚、糠醛和甲基吡咯烷酮作溶劑來溶解潤滑油料中非理想組分,精制潤滑油原料。
作為潤滑油的原料,一般是用原油經過減壓蒸餾得到的餾分油。這些餾分油中大多含有易使潤滑油凝固的烴類——直鏈烷烴,即蠟,即使在常溫下它們的流動性也不太好,甚至不能流動,更何況是在低溫下。而潤滑油產品對凝固點有一定要求。產品一定要適應氣溫的變化,在冬季低溫下也要能自由流動才行。因此,必須把潤滑油原料中所含有的蠟脫出去。早期的脫蠟方法是所謂“冷榨法”,現已很少用。目前沿用的是用溶劑脫蠟法,就是用溶劑把潤滑油原料溶解稀釋后,再降低溫度使蠟結晶出來,然后用過濾機把蠟濾掉并將溶劑回收回來,所得脫蠟油的凝固點就可以顯著降低。對脫蠟用溶劑的要求顯然與對精制用溶劑的不同,脫蠟溶劑是要溶解潤滑油原料中的理想成分,同時要盡量少溶解蠟。可是,實踐證明,很難用單一成分的溶劑達到上述兩方面要求,所以一般都采用混合溶劑來進行脫蠟。這方面目前最常用的是甲苯和丁酮的混合溶劑。根據潤滑油原料的性質調節兩種溶劑的比例,可以達到脫蠟油中含蠟少和脫出的蠟中含油少的雙贏效果。
假如要生產汽缸油之類高黏度的重質潤滑油,就必須從石油的渣油中取得一部分高黏度的潤滑油原料。這種原料中雜質更多,其中的膠狀瀝青狀物質不僅含量多,而且結構更加復雜,單靠溶劑精制已招架不住。因而,需要在溶劑精制之前增加一個以丙烷、丁烷為溶劑的脫瀝青過程來大刀闊斧地除去膠狀瀝青狀物質。為了得到成品潤滑油,還需經脫蠟和溶劑精制。
就算經過了上面這些處理過程,潤滑油原料里往往還會有少量雜質漏網,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最后還得用白土吸附精制等方法來加以徹底鏟除,以期除惡務盡,不留后患。
實際生產中,并不是每一種潤滑油都須經上述步驟,加工流程需視原料性質和產品要求而定。潤滑油產品根據要求的不同,需將潤滑油餾分加以調和而成。
近年來,發展比較快的是“加氫精制”、“加氫處理”和“加氫異構”。加氫精制,將硫、氮化合物清除,增強抗氧化性和耐熱性;加氫處理是在溶劑脫蠟前將不飽和碳氫化合物轉換為飽和的,以加以分離;加氫異構是將分子轉換成凝點較低異構的烴類分子。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潤滑油信息網微信公眾號(sinolub)
作為世界500強,加拿大石油擁有豐厚的油砂礦資源,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油精煉廠之一,調配并包裝生產出多種潤滑油成品。
南京東沛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專業外貿企業,注冊資金3900萬元。
北京龍潤凱達石化產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潤滑油基礎油銷售量最大的貿易企業。